主页 > 历史故事 > 战争故事 >

三战噶尔丹的故事

三战噶尔丹


康熙帝刚与沙皇俄国签订了《尼布楚条约》,安定了中国北部与东北部的边疆后,又遇到西部蒙古族部落的首领噶尔丹反叛的挑战。

明末清初,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分:漠南蒙古,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一带,早就归顺清朝;漠北蒙古,又称喀尔喀蒙古,居住在今蒙古国一带;漠西蒙古,又称厄鲁特蒙古,也就是明代蒙古族的瓦剌部落,生活在天山以北地区。这两大蒙古部落也先后归顺清朝。但在漠西蒙古中有个准噶尔部落,在今新疆伊犁草原地区。噶尔丹是准噶尔部落的首领,非常强悍。他取得准噶尔部落的大权后,受到沙皇俄国的唆使,就开始向外扩张、掠夺。漠西蒙古先被他征服,接着他又进攻漠北蒙古。

漠北蒙古打不过噶尔丹,几十万百姓南下,躲到漠南蒙古,请求清朝保护。康熙帝一面安抚、救济逃难的灾民,一面派人前往噶尔丹军营,要求他立即退兵,并将所侵占的漠北蒙古的土地、牛羊,统统归还主人。噶尔丹野心极大,本来就想打到北京,哪听得进康熙帝的劝阻,便策动大军向东杀来。

康熙帝决心严厉惩罚噶尔丹。公元1690年,他亲率大军西征。左路清军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统领,出古北口,右路清军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,出喜峰口。

左路军先与噶尔丹交手,吃了败仗,不得不后撤。噶尔丹因此更加轻视清军,向南猛攻,一直打到乌兰布通(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),离北京只有七百里。他狂妄地叫嚷,要打到北京去。康熙帝下令右路军停止后撤,迅速会合左路军,在乌兰布通迎战噶尔丹。

噶尔丹将他的大军布阵在一座大山下,一边有河流,一边有树林。他将一万多匹骆驼,围成圆阵,捆住四脚躺下,不能移动。驼背上绑着木箱,蒙上湿毛毡,士兵们则躲在驼阵后发炮射箭,称为驼城。清军先用大炮向驼城中段轰击。猛烈的炮火,将骆驼炸得血肉横飞,驼阵撕开很大的口子,正面的清军步骑兵随后发起勇猛的冲锋,另一支清军则从驼城背后夹攻。噶尔丹的叛军,被打得丢盔卸甲,尸横遍野,狼狈逃窜。

为延缓清军的追击,噶尔丹派一个喇嘛向清军求和。福全连忙向康熙帝禀报。康熙帝叫传令官赶快传达命令:“火速追击!”可是就在清军等候康熙帝命令的时候,噶尔丹跑了。他带着残兵败将,取道大兴安岭,逃回漠北。

噶尔丹在漠北招兵买马,重整旗鼓,企图卷土重来。康熙帝派使者去邀请他来讲和,订立盟约。噶尔丹不但拒绝南来,还将使者杀害了。他带着三万骑兵,并扬言从俄罗斯借了鸟枪兵六万要再杀向北京,争夺皇帝的宝座。他的奸细还潜入漠南,制造谣言,煽动叛乱。

康熙帝于是决定第二次亲征噶尔丹。他率大军十万,兵分三路: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;西路由大将军费扬古率领,任务是切断噶尔丹的后路;中路由康熙帝亲自统帅。

出征路上,清军遇到许多困难。有时粮草断绝,一天只能吃一顿饭,喝浑浊的河水,康熙帝都与将士们同甘共苦,激发起将士们克服困难的高昂士气。途中,他们还遇到连绵的阴雨,西路军因雨落在后面,有人又传说沙皇要出兵帮助噶尔丹。随军大臣担心孤军深入,易遇危险,请求康熙帝就此退兵。康熙帝坚决不同意,说:“朕挂帅出征,还没有见到敌人就后退,如何杀敌,怎样向百姓交待?况且我中路单独退兵,叛贼就能集中精锐攻打西路,西路军的将士们就危险了。”

康熙帝的大军一直追到噶尔丹的大营前。噶尔丹听士兵报告说康熙帝挂帅亲征,已经到了大营前,他还不相信。等他跑上山头瞭望,只见清军军纪严明,兵强马壮,康熙帝黄色的龙旗迎风飘扬。他知道不是对手,便拔营西逃。康熙帝乘势追击,并通知费扬古率西路军截击叛军。

费扬古在昭莫多(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)遇到噶尔丹的主力,展开激战。清军的伏兵突然出现在敌后及其两翼的结果叛军大乱,被打得稀里哗拉,清军追击三十余里,杀敌数千人。但还是被噶尔丹带着几十名骑兵跑掉了。

第二年春天,康熙帝再次带着大军出征,围剿噶尔丹残余部队。噶尔丹走投无路,服毒自杀了。

康熙帝与噶尔丹的战争,打了八年,终于平息了蒙古草原上的骚乱,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。
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也是个不安分的人。噶尔丹在外面厮杀,他却将伊犁地区占为己有。后来,他又窜到西藏,强占地盘。康熙帝便派大军进入西藏,赶走策妄阿拉布坦,设置驻藏大臣,护送达赖六世回藏,与朝廷派驻西藏的大臣及班禅喇嘛共同管理西藏。西藏回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怀抱。



  • 最新故事
  • 热门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