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清西疆大臣金运昌轶事
清朝后期,明光津里西北两里左右有个新桥村。村旁有一处晚清高官的墓葬,占地约十亩方圆。墓前神道两侧,排列着石人、石马,非常壮观。神道前的石柱上有副楹联,上书:功威塞北长城倚,名震神州定国基。此墓主是小金郢的金吾,晚清镇守西疆乌鲁木齐都督金运昌。金运昌是小金郢有史以来出过的最大一位官员,全村及周围老百姓都引以自豪,因金吾是贫苦人家出生,与老百姓有鱼水之情,当老百姓十分敬重他,供奉他为"金吾圣公"。那墓地被称之为"金大人"墓。
清史记载:金运昌,字景亭,安徽省盱眙县人(当时津里属盱眙),少孤,因遭匪乱流散后经凤阳总兵郭宝昌之母曹氏收为养子,从姓郭。成年时,入伍为守备。从宝昌征讨捻军因屡立战功,由游击、总兵、晋升为提督,复原姓金氏。同治八年,宝昌选派运昌代他率领部下调防绥德,与湘军刘锦棠部围攻金积堡回民军,后经辗转苦战,运昌奋不顾身,终于将回民军击溃,其首领陈林、马化隆先后率众归降。朝廷论功赏赐运昌黄马褂、驻缠金。次以平息甘肃回民军马胜福之乱,而晋封头品官服驻包头。光绪二年,左宗棠派运昌西征,次年夏季,抵达乌鲁木齐,朝廷任命为乌鲁木齐都督,镇守西疆。时值久经战乱之后,民生凋敝。运昌兴修水利,建造桥梁,发展农业生产均以已俸为之,并散发巨金赈济灾民,此皆秉承义母郭曹氏之命。李鸿章为其请于朝廷,特建坊予以表彰。光绪十一年,运昌因病辞官归里,次年卒,抚恤如制,人祀卓隆军昭忠祠。其妻妾王氏、马氏、张氏,先后殉节,均获旌表彰。
从以上史载可知金运昌一生颇具传奇色彩,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金大人的故事。我这里搜集整理了几则以飨读者;同时也为纪念这位老百姓爱戴的"金大人"。
(一)窗外读书声
金运昌幼时原名金吾,父母先后病故,家里一贫如洗。少年金吾只得靠讨饭度日子。那时村里人日子都不太好过,常常跑遍一个村子都讨不到一口吃的,因为村民们也是饥一顿,饱一顿的。少年金吾就揣着讨饭碗,拖着根打狗棍跑到几里外的津里镇上讨饭。因为镇上人多,生意人多,大户人家多,遇巧了一天讨得食物两三天吃不完。
进津里的道口有一个私塾学堂,金吾每天进镇都要经过学堂的门口。学堂几十个孩子都和金吾的年龄差不多,一个个端坐桌前,咿咿呀呀、摇头晃脑地读书,金吾见了心中十分羡慕。金吾在刚记事的年龄,就听父母说过一个人要是不读书,识字就会苦一辈子,"学问是一个刨子,他能刨断人的穷根。"金吾常常梦里做梦,梦到自己也和这些孩子一样坐在宽敞的学堂里跟先生认字、写字、读书。一觉醒来,难免心酸落泪。说来也奇怪,每天金吾走到学堂门口时,腿像是灌了铅,抬不动,迈不开。开始悄悄地蹲在窗下呈先生讲,先生读一句,金吾就在窗外跟着小声读一句,后来干脆趴在窗台上,先生读,他就跟着读,先生写,金吾用讨饭碗装上水用手指蘸水在窗台上写。因金吾不吵不闹,不影响别的孩子,先生以为金吾是一时好奇,也就没在意,任他趴在窗台上。日复一日,一个多月过去,一天先生要个学生背一遍李白的《金陵新亭》,那学生站起急得满头大汗。这时趴在窗台上的金吾忍不住高声吟道:
金陵风景好,豪士集新亭。
举目山河异,偏伤周凯情。
四坐楚囚悲,不忧社稷倾。
金吾吟罢,堂内学生为其鼓掌,先生十分惊讶,便将他领进学堂问:"你是从哪里学得这首《金陵新亭》?"金吾说:"是趴在窗外跟先生学的。"先生又问:"你知道这诗里的意思吗?"金吾点点头说:"这首诗是天宝十五年李白在金陵所作,安史之乱破坏了国家的安定和统一,使中原一带百姓惨遭蹂躏。李白在诗中借用东晋王导等在新亭集会上的故事,批评'不忧社稷倾'的苟且偷安态度,反映了自己要求统一的愿望。"先生惊讶得有些目瞪口呆了。他问金吾姓甚名谁,哪里人,金吾一一如实说过,先生深受感动:一个讨饭的孩子,如此专心且能入耳不忘,难得,难得。从此先生答应金吾免费入堂读书,纸、墨、笔、砚由他免费提供。金吾聪明机灵,顿时双膝跪地连连磕头,算是拜师。
从此学堂里多了个学生,金吾天生颖悟睿智,昼夜苦读,几年下来学业大进。随着金吾年龄的增长,先生本想挑明要金吾留下当个助手,但他觉得金吾有更大作为,不能让这条大鱼窝在这口小塘里。一日,先生修书一封,要把金吾推荐到凤阳总兵郭宝昌部,也许日后能出人头地。金吾一听先生要他走,顿时泪如泉涌道:"先生不要我了?"先生摇摇头,"哪是不要?"先生将自己的想法告知金吾,金吾领悟,跪在地上磕头道:"先生待我如亲生之子,金日后定当厚报。"
金吾确是个有义之人,在他当上总兵以后,听说先生老了,没有再开堂收学徒。每年就从自己的俸禄中拨出一部分银两派人快马送往津里。后征战湖南、内蒙、新疆时都委托盱眙县衙代垫银两。后来当地老人给后辈讲故事时,只要讲到知恩必报一段,就拿金吾给先生养老为例。
(二)总兵老母郭曹氏收金吾为义子
金吾怀揣先生的推荐信,拜别先生,一路奔凤阳府投奔郭宝昌总兵。郭宝昌看过先生的推荐信,上下打量着金吾,从外貌没看出有什么特别之处,简单问了几句后就先安排到大营当了名守备。
这郭宝昌是位读过书,学过武的文武全才,也是位讲义气重信誉的君子。平日待士兵如弟兄,征战时常常身先士卒,深受下级军官和士兵的爱戴。郭宝昌兄弟五人,他是老大,兄弟中老四郭望昌、老五郭建昌都跟随哥哥东征西讨,出生入死,在一次战斗中老五郭建昌阵亡。因老五是母亲郭曹氏最疼爱的老巴儿子,宝昌、望昌兄弟俩为不使母亲伤心,一直隐瞒着老五阵亡的消息。郭母想念老儿子,多次叫老大宝昌、老四望昌把老五带回来让她看看。宝昌、望昌总是推托军务繁忙,老五带兵在外,一时回不来。郭母常以泪洗面,日久天长眼睛也哭模糊了。常常一有人到她眼前,她就喊着:"是否建昌吾儿回来看娘了?"宝昌、望昌实在不忍心,几次要将实情告诉母亲,但又担心母亲一下接受不了,会出问题。兄弟俩无奈,商量着如何是好,老四望昌提议:可否在营中选一个与老五音容身材相似的人冒名顶替老五去见母亲,宝昌没有更好的办法,只得同意,摸着石头过河试着走吧。
物色人之事就由老四办理。第二天就在全营注意观察每个和老五个头相近的人。结果挑中了金吾,带给老大宝昌辨看,声貌身材酷似老五。再问便知是几日前津里先生推荐来的那小伙子。宝昌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注意。宝昌把请他回家冒充老五郭建昌安慰老母之事向金吾说明,金吾点头答应,于是老大、老四临时教他一番应对之话,金吾一一记下了。
金吾刚到郭家,见到郭母慈眉善目和自己心里的母亲面容一样,触景生情,眼泪顿时涌了出来,"扑咚"一声跪在郭母面前,双手抱着郭母膝盖哭喊道:"娘呀!不孝儿子五子回来了。"郭母一听五儿回来了又惊又喜,把将金吾紧紧搂在怀里,老泪纵横,一时无语。哭了一会,郭母的双手在金吾脸上头上耳边抚摸着,最后手停留在左耳的"拴马桩"上,郭母说:"小五子这些年你为什么不回来看娘?娘好想你呀。"金吾道:"娘,不孝儿整天带兵在外,没能抽身回来看望娘,望娘恕罪。"
旁边站着老大和老四
宝昌、望昌心里急得像猫抓的一样,但又不敢违抗母命,一一照办。这金吾此时也有点紧张,也怕时间长了露出马脚不好收场。好在郭母没有问小时候的事,大都问一些外面打仗的事。金吾当兵时间虽然只有几天,但在大营里整天听老兵们讲打仗时的故事,也有讲老五郭建昌打仗如何勇敢的故事,金吾滔滔不绝,宝昌心里一块石头渐渐落地了。
吃饭时,一家人欢欢乐乐,不在话下。晚上,郭母要老大、老四、老五都到她房间去有话说。老大、老四、金吾心里都像十五只吊桶打水-七上八下的,不知老娘又要向谁发难。一齐跟着母亲来到卧室,老大、老四、金吾一个个依次坐定,静静听着娘有什么话要训。郭母长叹了一口气叫着老大、老四、老五,这边仨人也一一答应着,郭母说:"今晚我给你们兄弟仨讲段故事。"老大说:"娘要讲什么故事,我们仨洗耳恭听。"郭母也不理会老大只顾自己说:"在宋朝有个大将叫岳飞,岳飞考取武举拜别母亲时,岳母要给儿子背上刺字……。"老四插话说:"娘,这故事,你小时候就讲过,岳母在岳飞背后刺了'精忠报国'四个字是吧?"郭母见老四把她的话打断了,心里不悦但又说:"那好,那我今晚再给你们讲宋朝杨家将的故事,杨家爷们先后战死沙场,老太君为忠君报国亲自掌帅旗,带领一门……"老四又插话:"娘,这故事以前也讲过。"这时郭母不高兴了,冲老四没好气地说:"以前讲的要你们知道男子汉要做个忠君报国的英雄,今个讲这些故事,要让你们知道,为人妻、为人母的娘们也深明大义,为君为国为民甘愿让亲人、让儿子抛头颅、撒热血,她们虽哭过,但哭的是夫妻情深、母子情长,可她们的心是坚强的,自豪的,你们懂吗?"
听这话,金吾心里全明白了,他再也忍不住了"扑通"一声跪倒在郭母面前:"大娘,是我们错了,我们误会您老人家了。"宝昌、望昌一见金吾沉不住气露了馅,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了,也一个个"扑咚、扑咚"跪到母亲面前请求母亲饶恕。郭母此时心里反倒平静了许多,她扶起面前跪着的老大、老四和金吾,坐下后,郭母又问起金吾的情况,金吾如实一一道来。郭母说:"老大,老四你们听着,这金吾是个可造之材,将来定在你们之上,你们要把他当成自己的兄弟待。"金吾听郭母这么一说,又跪在郭母面前:"大娘,我自幼父母双亡,靠讨饭度日,多亏津里先生收留我,教我学业,长大后,又推荐我到郭总兵这里来当兵。下午第一眼看到您时,就和我梦中的母亲声音容貌相差无几。听总兵说我和您的五儿子声音容貌也相近,刚才又听您老一段训斥,孩儿心里更加敬佩您老,我就是您的儿子,后我就叫你娘,决不会做有辱您老人家的事来。"说完也不等郭母答话"咚、咚、咚"磕了三个响头。
郭母从下午接触金吾开始,就觉得这孩子不错,现在这孩子反应出如此的悟性,又增加了郭母高兴的程度,听说他是个孤儿,又增加了母亲般的怜悯,也有心想认作义子,不想这孩子先开口了,正合郭母心意,郭母高兴地接受了。
老大宝昌十分纳闷,母亲是怎么发现金吾是冒充的呢?母亲又怎么知道五弟阵亡的呢?他不解。试探着问母亲,郭母说:"五儿有近一年没来见我了,近一年里没有什么大仗打,你们也整天都在这凤阳一带转悠,惟独这五儿一人军事繁忙,我能信吗?但我心里的猜疑随着时间被证实了,今天下午你们带了金吾来,开始我是很吃惊,吃惊的是你们两个竟敢找人来冒充,蒙骗你娘,还吃惊的是这孩子一声娘是从内心发出的,合伙骗我的人怎么会有这份真情。他耳边是有一个'拴马桩',但后脑瓜子是平的,你五弟是个后锛头,你们忘了,小时候,你们常拍着他的后脑
第二天郭家按当地的风俗举行了仪式。从此郭母多了个儿子,金吾也有了母亲,金吾随郭家改姓郭,按昌字辈取名郭运昌。从此总兵郭宝昌把金吾当成了自己亲兄弟,精心栽培。
(三)官升都督
郭宝昌多了个好兄弟,军营里多了个好游击,战场上多了一名猛将,大营里多了一个高参。
郭运昌不负众望,从守备升到游击,凤阳一带有个什么小骚乱,或是剿个小山寨,郭宝昌常派郭运昌带兵前往,运昌也每每不辱使命,因他机智过人,作战勇猛,屡立战功。每次全胜而归,宝昌都要召开庆功大会,犒劳有功之将,抬高运昌在军中的威信。经郭宝昌的有心提拔和鼎力推荐,几年间郭运昌从游击到副总兵,成了郭宝昌身边最得力的一员战将。
同治八年(1870年),金积堡回民军在其首领陈林、马化隆的率领下与官府作对,地方官府治回民军不住,急上书朝廷派兵围剿,清朝政府将凤阳淮勇楚胜军改编为卓胜军,配合曾国藩的湘军刘锦棠围攻金积堡的回民军。当时郭宝昌之母郭曹氏病重,眼看熬不了多少日子,老大郭宝昌要留家尽孝,鼎力举荐郭运昌代替总兵率领部下调防绥德,朝廷准奏。临行前郭曹氏躺在病床上叮嘱郭运昌:"当官要爱护百姓,要为百姓谋利,天下百姓都拥戴好官,百姓似水,官府似舟,水能载舟,也能覆舟。"郭运昌连连磕头道:"母亲大人的话,儿子一一记在心头。"
卓胜军作战勇敢,所向披靡,势如破竹,所到之处,郭运昌抚慰百姓,整治暴乱,他将乱军人员分成三类:一类是祸首,不投降坚决杀之;二类是随从,胁从者只要不抵抗一律不得杀之;三类是被迫入伙,这些人不得杀之,战后愿随卓胜军的欢迎,平等对待,家有老小要回家尽孝的一律发给路费。这样不但分化瓦解了乱军,同时还扩大了卓胜军的兵源。最后回民军不战自溃,首领陈林、马化隆先后率众归降,郭运昌部大获全胜,朝廷论功赏赐,正式批准郭运昌为卓胜军总兵,并赐黄马褂一件,驻守缠金若干。
第二年甘肃回民军马胜福又大树旗和朝廷对抗,杀命官、攻城池,时间甘肃战火又起。归降的原回民军首领陈林、马化隆一直跟随总兵郭运昌,郭不计前嫌待他们如兄弟,陈、马二将一直也没有机会报答郭总兵,此次甘肃回民军暴乱,正是他俩前去说降的好机会。陈、马二将请战,郭运昌分析陈、马二将原也是回民军首领,虽不是一地,但回民习俗相通,说降有一定把握,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出征。朝廷也正为派谁平乱举棋不定,接到郭运昌请战书甚为高兴,立即下圣旨,派卓胜军总兵郭运昌带兵前往甘肃平乱,陈林、马化隆做卓胜军先头部队。由于陈、马旧属大部分还在自己的军中,都是回民,天下回民是一家,陈、马部所到之处宣传郭运昌如何如何好,加之陈、马部又回本族,因而没有大的开战,只是小打小敲,"少开战,少杀人"也正是郭运昌的征战宗旨,到最后只剩马胜福本部少量部队顽固抵抗,只陈、马二将就轻松取胜,捉住了马胜福,平息了甘肃回民军之乱。因这次是郭运昌请战,朝廷上下十分关注,见郭部费吹灰之力就平息回民军之乱,皇上十分高兴,晋封郭运昌头品官服,官封卓胜大将军。
光绪二年(1877年)左宗棠李鸿章派郭运昌西征,平定西疆。郭运昌率部开拔,一路征讨。光绪三年夏抵达乌鲁木齐,朝廷任命为乌鲁木齐都督,镇守西疆。
西疆因长年战争,生民凋敝,郭运昌牢记临征前郭母的教诲,"水能载舟,也能覆舟",减租减息,大力发展生产,兴修水利,建造桥梁。地方较贫穷,一时拿不出许多钱,郭运昌就从自己的年俸中抽出大半,加以扶持,并散发巨金赈济灾民,不几年西疆的农牧业生产迅速得到发展,西疆从此没有再发生暴乱。
郭运昌在西疆带领百姓恢复农业生产之时,家传郭母病逝的噩耗,郭运昌和四哥郭望星在千里之外设灵堂祭七三十五天,天天敬香跪拜。义母去世后,郭运昌征得长兄郭宝昌的同意,将自己身世详情申奏朝廷,请求批准复原姓金,仍用名运昌。
光绪十一年(1886年)金运昌因病辞官归里,第二年就病逝了,朝廷备加忧恤,赐葬津里故土。
清史记载:金运昌,字景亭,安徽省盱眙县人(当时津里属盱眙),少孤,因遭匪乱流散后经凤阳总兵郭宝昌之母曹氏收为养子,从姓郭。成年时,入伍为守备。从宝昌征讨捻军因屡立战功,由游击、总兵、晋升为提督,复原姓金氏。同治八年,宝昌选派运昌代他率领部下调防绥德,与湘军刘锦棠部围攻金积堡回民军,后经辗转苦战,运昌奋不顾身,终于将回民军击溃,其首领陈林、马化隆先后率众归降。朝廷论功赏赐运昌黄马褂、驻缠金。次以平息甘肃回民军马胜福之乱,而晋封头品官服驻包头。光绪二年,左宗棠派运昌西征,次年夏季,抵达乌鲁木齐,朝廷任命为乌鲁木齐都督,镇守西疆。时值久经战乱之后,民生凋敝。运昌兴修水利,建造桥梁,发展农业生产均以已俸为之,并散发巨金赈济灾民,此皆秉承义母郭曹氏之命。李鸿章为其请于朝廷,特建坊予以表彰。光绪十一年,运昌因病辞官归里,次年卒,抚恤如制,人祀卓隆军昭忠祠。其妻妾王氏、马氏、张氏,先后殉节,均获旌表彰。
从以上史载可知金运昌一生颇具传奇色彩,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金大人的故事。我这里搜集整理了几则以飨读者;同时也为纪念这位老百姓爱戴的"金大人"。
(一)窗外读书声
金运昌幼时原名金吾,父母先后病故,家里一贫如洗。少年金吾只得靠讨饭度日子。那时村里人日子都不太好过,常常跑遍一个村子都讨不到一口吃的,因为村民们也是饥一顿,饱一顿的。少年金吾就揣着讨饭碗,拖着根打狗棍跑到几里外的津里镇上讨饭。因为镇上人多,生意人多,大户人家多,遇巧了一天讨得食物两三天吃不完。
进津里的道口有一个私塾学堂,金吾每天进镇都要经过学堂的门口。学堂几十个孩子都和金吾的年龄差不多,一个个端坐桌前,咿咿呀呀、摇头晃脑地读书,金吾见了心中十分羡慕。金吾在刚记事的年龄,就听父母说过一个人要是不读书,识字就会苦一辈子,"学问是一个刨子,他能刨断人的穷根。"金吾常常梦里做梦,梦到自己也和这些孩子一样坐在宽敞的学堂里跟先生认字、写字、读书。一觉醒来,难免心酸落泪。说来也奇怪,每天金吾走到学堂门口时,腿像是灌了铅,抬不动,迈不开。开始悄悄地蹲在窗下呈先生讲,先生读一句,金吾就在窗外跟着小声读一句,后来干脆趴在窗台上,先生读,他就跟着读,先生写,金吾用讨饭碗装上水用手指蘸水在窗台上写。因金吾不吵不闹,不影响别的孩子,先生以为金吾是一时好奇,也就没在意,任他趴在窗台上。日复一日,一个多月过去,一天先生要个学生背一遍李白的《金陵新亭》,那学生站起急得满头大汗。这时趴在窗台上的金吾忍不住高声吟道:
金陵风景好,豪士集新亭。
举目山河异,偏伤周凯情。
四坐楚囚悲,不忧社稷倾。
[1][2][3][4][5]
#e#王公何慷慨,千载仰雄名。金吾吟罢,堂内学生为其鼓掌,先生十分惊讶,便将他领进学堂问:"你是从哪里学得这首《金陵新亭》?"金吾说:"是趴在窗外跟先生学的。"先生又问:"你知道这诗里的意思吗?"金吾点点头说:"这首诗是天宝十五年李白在金陵所作,安史之乱破坏了国家的安定和统一,使中原一带百姓惨遭蹂躏。李白在诗中借用东晋王导等在新亭集会上的故事,批评'不忧社稷倾'的苟且偷安态度,反映了自己要求统一的愿望。"先生惊讶得有些目瞪口呆了。他问金吾姓甚名谁,哪里人,金吾一一如实说过,先生深受感动:一个讨饭的孩子,如此专心且能入耳不忘,难得,难得。从此先生答应金吾免费入堂读书,纸、墨、笔、砚由他免费提供。金吾聪明机灵,顿时双膝跪地连连磕头,算是拜师。
从此学堂里多了个学生,金吾天生颖悟睿智,昼夜苦读,几年下来学业大进。随着金吾年龄的增长,先生本想挑明要金吾留下当个助手,但他觉得金吾有更大作为,不能让这条大鱼窝在这口小塘里。一日,先生修书一封,要把金吾推荐到凤阳总兵郭宝昌部,也许日后能出人头地。金吾一听先生要他走,顿时泪如泉涌道:"先生不要我了?"先生摇摇头,"哪是不要?"先生将自己的想法告知金吾,金吾领悟,跪在地上磕头道:"先生待我如亲生之子,金日后定当厚报。"
金吾确是个有义之人,在他当上总兵以后,听说先生老了,没有再开堂收学徒。每年就从自己的俸禄中拨出一部分银两派人快马送往津里。后征战湖南、内蒙、新疆时都委托盱眙县衙代垫银两。后来当地老人给后辈讲故事时,只要讲到知恩必报一段,就拿金吾给先生养老为例。
(二)总兵老母郭曹氏收金吾为义子
金吾怀揣先生的推荐信,拜别先生,一路奔凤阳府投奔郭宝昌总兵。郭宝昌看过先生的推荐信,上下打量着金吾,从外貌没看出有什么特别之处,简单问了几句后就先安排到大营当了名守备。
这郭宝昌是位读过书,学过武的文武全才,也是位讲义气重信誉的君子。平日待士兵如弟兄,征战时常常身先士卒,深受下级军官和士兵的爱戴。郭宝昌兄弟五人,他是老大,兄弟中老四郭望昌、老五郭建昌都跟随哥哥东征西讨,出生入死,在一次战斗中老五郭建昌阵亡。因老五是母亲郭曹氏最疼爱的老巴儿子,宝昌、望昌兄弟俩为不使母亲伤心,一直隐瞒着老五阵亡的消息。郭母想念老儿子,多次叫老大宝昌、老四望昌把老五带回来让她看看。宝昌、望昌总是推托军务繁忙,老五带兵在外,一时回不来。郭母常以泪洗面,日久天长眼睛也哭模糊了。常常一有人到她眼前,她就喊着:"是否建昌吾儿回来看娘了?"宝昌、望昌实在不忍心,几次要将实情告诉母亲,但又担心母亲一下接受不了,会出问题。兄弟俩无奈,商量着如何是好,老四望昌提议:可否在营中选一个与老五音容身材相似的人冒名顶替老五去见母亲,宝昌没有更好的办法,只得同意,摸着石头过河试着走吧。
物色人之事就由老四办理。第二天就在全营注意观察每个和老五个头相近的人。结果挑中了金吾,带给老大宝昌辨看,声貌身材酷似老五。再问便知是几日前津里先生推荐来的那小伙子。宝昌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注意。宝昌把请他回家冒充老五郭建昌安慰老母之事向金吾说明,金吾点头答应,于是老大、老四临时教他一番应对之话,金吾一一记下了。
金吾刚到郭家,见到郭母慈眉善目和自己心里的母亲面容一样,触景生情,眼泪顿时涌了出来,"扑咚"一声跪在郭母面前,双手抱着郭母膝盖哭喊道:"娘呀!不孝儿子五子回来了。"郭母一听五儿回来了又惊又喜,把将金吾紧紧搂在怀里,老泪纵横,一时无语。哭了一会,郭母的双手在金吾脸上头上耳边抚摸着,最后手停留在左耳的"拴马桩"上,郭母说:"小五子这些年你为什么不回来看娘?娘好想你呀。"金吾道:"娘,不孝儿整天带兵在外,没能抽身回来看望娘,望娘恕罪。"
旁边站着老大和老四
[1][2][3][4][5]
#e#一看这"娘俩"亲热没个完,急出一身汗,怕时间一长露了破绽。忙在一边插话道:"五弟,你还有军务。"这时金吾也从母子情长中清醒过来,站起身道:"娘,我得回去了,下回再来看您。"郭母一把拽住金吾转过头对郭宝昌说:"敌兵打到家门口,要不要娘也披挂?"宝昌一看娘脸色不对,没敢再吱声,连连向老四使眼色,要老四帮腔。老四忙上前说:"娘…"下面的话还没出口,郭母把脸一沉说:"没你说的,娘心里有数,你和老大都不是好东西。"老大和老四一听娘骂上了,知道是真生气了,谁也没敢再吭气,站在一边呆呆地听这边"娘俩"说话。郭母又开话了:"都别傻站着,老大坐下,老四去厨房通知晚上加菜,我今晚要和你们兄弟仨一块用晚餐。"宝昌、望昌心里急得像猫抓的一样,但又不敢违抗母命,一一照办。这金吾此时也有点紧张,也怕时间长了露出马脚不好收场。好在郭母没有问小时候的事,大都问一些外面打仗的事。金吾当兵时间虽然只有几天,但在大营里整天听老兵们讲打仗时的故事,也有讲老五郭建昌打仗如何勇敢的故事,金吾滔滔不绝,宝昌心里一块石头渐渐落地了。
吃饭时,一家人欢欢乐乐,不在话下。晚上,郭母要老大、老四、老五都到她房间去有话说。老大、老四、金吾心里都像十五只吊桶打水-七上八下的,不知老娘又要向谁发难。一齐跟着母亲来到卧室,老大、老四、金吾一个个依次坐定,静静听着娘有什么话要训。郭母长叹了一口气叫着老大、老四、老五,这边仨人也一一答应着,郭母说:"今晚我给你们兄弟仨讲段故事。"老大说:"娘要讲什么故事,我们仨洗耳恭听。"郭母也不理会老大只顾自己说:"在宋朝有个大将叫岳飞,岳飞考取武举拜别母亲时,岳母要给儿子背上刺字……。"老四插话说:"娘,这故事,你小时候就讲过,岳母在岳飞背后刺了'精忠报国'四个字是吧?"郭母见老四把她的话打断了,心里不悦但又说:"那好,那我今晚再给你们讲宋朝杨家将的故事,杨家爷们先后战死沙场,老太君为忠君报国亲自掌帅旗,带领一门……"老四又插话:"娘,这故事以前也讲过。"这时郭母不高兴了,冲老四没好气地说:"以前讲的要你们知道男子汉要做个忠君报国的英雄,今个讲这些故事,要让你们知道,为人妻、为人母的娘们也深明大义,为君为国为民甘愿让亲人、让儿子抛头颅、撒热血,她们虽哭过,但哭的是夫妻情深、母子情长,可她们的心是坚强的,自豪的,你们懂吗?"
听这话,金吾心里全明白了,他再也忍不住了"扑通"一声跪倒在郭母面前:"大娘,是我们错了,我们误会您老人家了。"宝昌、望昌一见金吾沉不住气露了馅,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了,也一个个"扑咚、扑咚"跪到母亲面前请求母亲饶恕。郭母此时心里反倒平静了许多,她扶起面前跪着的老大、老四和金吾,坐下后,郭母又问起金吾的情况,金吾如实一一道来。郭母说:"老大,老四你们听着,这金吾是个可造之材,将来定在你们之上,你们要把他当成自己的兄弟待。"金吾听郭母这么一说,又跪在郭母面前:"大娘,我自幼父母双亡,靠讨饭度日,多亏津里先生收留我,教我学业,长大后,又推荐我到郭总兵这里来当兵。下午第一眼看到您时,就和我梦中的母亲声音容貌相差无几。听总兵说我和您的五儿子声音容貌也相近,刚才又听您老一段训斥,孩儿心里更加敬佩您老,我就是您的儿子,后我就叫你娘,决不会做有辱您老人家的事来。"说完也不等郭母答话"咚、咚、咚"磕了三个响头。
郭母从下午接触金吾开始,就觉得这孩子不错,现在这孩子反应出如此的悟性,又增加了郭母高兴的程度,听说他是个孤儿,又增加了母亲般的怜悯,也有心想认作义子,不想这孩子先开口了,正合郭母心意,郭母高兴地接受了。
老大宝昌十分纳闷,母亲是怎么发现金吾是冒充的呢?母亲又怎么知道五弟阵亡的呢?他不解。试探着问母亲,郭母说:"五儿有近一年没来见我了,近一年里没有什么大仗打,你们也整天都在这凤阳一带转悠,惟独这五儿一人军事繁忙,我能信吗?但我心里的猜疑随着时间被证实了,今天下午你们带了金吾来,开始我是很吃惊,吃惊的是你们两个竟敢找人来冒充,蒙骗你娘,还吃惊的是这孩子一声娘是从内心发出的,合伙骗我的人怎么会有这份真情。他耳边是有一个'拴马桩',但后脑瓜子是平的,你五弟是个后锛头,你们忘了,小时候,你们常拍着他的后脑
[1][2][3][4][5]
#e#瓜子说前锛金,后锛银的吗?"郭宝昌这才恍然大悟。第二天郭家按当地的风俗举行了仪式。从此郭母多了个儿子,金吾也有了母亲,金吾随郭家改姓郭,按昌字辈取名郭运昌。从此总兵郭宝昌把金吾当成了自己亲兄弟,精心栽培。
(三)官升都督
郭宝昌多了个好兄弟,军营里多了个好游击,战场上多了一名猛将,大营里多了一个高参。
郭运昌不负众望,从守备升到游击,凤阳一带有个什么小骚乱,或是剿个小山寨,郭宝昌常派郭运昌带兵前往,运昌也每每不辱使命,因他机智过人,作战勇猛,屡立战功。每次全胜而归,宝昌都要召开庆功大会,犒劳有功之将,抬高运昌在军中的威信。经郭宝昌的有心提拔和鼎力推荐,几年间郭运昌从游击到副总兵,成了郭宝昌身边最得力的一员战将。
同治八年(1870年),金积堡回民军在其首领陈林、马化隆的率领下与官府作对,地方官府治回民军不住,急上书朝廷派兵围剿,清朝政府将凤阳淮勇楚胜军改编为卓胜军,配合曾国藩的湘军刘锦棠围攻金积堡的回民军。当时郭宝昌之母郭曹氏病重,眼看熬不了多少日子,老大郭宝昌要留家尽孝,鼎力举荐郭运昌代替总兵率领部下调防绥德,朝廷准奏。临行前郭曹氏躺在病床上叮嘱郭运昌:"当官要爱护百姓,要为百姓谋利,天下百姓都拥戴好官,百姓似水,官府似舟,水能载舟,也能覆舟。"郭运昌连连磕头道:"母亲大人的话,儿子一一记在心头。"
卓胜军作战勇敢,所向披靡,势如破竹,所到之处,郭运昌抚慰百姓,整治暴乱,他将乱军人员分成三类:一类是祸首,不投降坚决杀之;二类是随从,胁从者只要不抵抗一律不得杀之;三类是被迫入伙,这些人不得杀之,战后愿随卓胜军的欢迎,平等对待,家有老小要回家尽孝的一律发给路费。这样不但分化瓦解了乱军,同时还扩大了卓胜军的兵源。最后回民军不战自溃,首领陈林、马化隆先后率众归降,郭运昌部大获全胜,朝廷论功赏赐,正式批准郭运昌为卓胜军总兵,并赐黄马褂一件,驻守缠金若干。
第二年甘肃回民军马胜福又大树旗和朝廷对抗,杀命官、攻城池,时间甘肃战火又起。归降的原回民军首领陈林、马化隆一直跟随总兵郭运昌,郭不计前嫌待他们如兄弟,陈、马二将一直也没有机会报答郭总兵,此次甘肃回民军暴乱,正是他俩前去说降的好机会。陈、马二将请战,郭运昌分析陈、马二将原也是回民军首领,虽不是一地,但回民习俗相通,说降有一定把握,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出征。朝廷也正为派谁平乱举棋不定,接到郭运昌请战书甚为高兴,立即下圣旨,派卓胜军总兵郭运昌带兵前往甘肃平乱,陈林、马化隆做卓胜军先头部队。由于陈、马旧属大部分还在自己的军中,都是回民,天下回民是一家,陈、马部所到之处宣传郭运昌如何如何好,加之陈、马部又回本族,因而没有大的开战,只是小打小敲,"少开战,少杀人"也正是郭运昌的征战宗旨,到最后只剩马胜福本部少量部队顽固抵抗,只陈、马二将就轻松取胜,捉住了马胜福,平息了甘肃回民军之乱。因这次是郭运昌请战,朝廷上下十分关注,见郭部费吹灰之力就平息回民军之乱,皇上十分高兴,晋封郭运昌头品官服,官封卓胜大将军。
光绪二年(1877年)左宗棠李鸿章派郭运昌西征,平定西疆。郭运昌率部开拔,一路征讨。光绪三年夏抵达乌鲁木齐,朝廷任命为乌鲁木齐都督,镇守西疆。
西疆因长年战争,生民凋敝,郭运昌牢记临征前郭母的教诲,"水能载舟,也能覆舟",减租减息,大力发展生产,兴修水利,建造桥梁。地方较贫穷,一时拿不出许多钱,郭运昌就从自己的年俸中抽出大半,加以扶持,并散发巨金赈济灾民,不几年西疆的农牧业生产迅速得到发展,西疆从此没有再发生暴乱。
郭运昌在西疆带领百姓恢复农业生产之时,家传郭母病逝的噩耗,郭运昌和四哥郭望星在千里之外设灵堂祭七三十五天,天天敬香跪拜。义母去世后,郭运昌征得长兄郭宝昌的同意,将自己身世详情申奏朝廷,请求批准复原姓金,仍用名运昌。
光绪十一年(1886年)金运昌因病辞官归里,第二年就病逝了,朝廷备加忧恤,赐葬津里故土。
[1][2][3][4][5]
#e#[1][2][3][4][5]